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当前快报:【塬上人家】贺珺:徜徉在洛川端午节的夜市

艾草、麦穗、鸡心形香包、雄黄、香草、艾虎、面鱼、芦苇叶粽子、人们的笑脸……构成洛川特有的端午节元素。

有趣的是,洛川人把端午节饰品称为“端午”,出去买端午节饰品,就叫“买端午”,方言音听起来是“买单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洛川人端午节给小孩烙的面鱼,是用普通面粉加鸡蛋,盐,调料粉起面烙成,形状有青蛙,蛇,小鱼,小鸟,桃子等,充满了制作者对大自然的想象,烙熟放凉,用五彩丝线串在一起,两头串上手工缝制的荷包,端午节给孩童戴在脖子上,散发着面饼和香草混合的香味,既是端午节的装饰品,节日过了又可以掰下来吃掉,入口酥脆。

随熙熙攘攘的人群流连于步行街,徜徉在端午节的夜市上,我才发现,原来洛川端午节夜市,是老年人的天下。

夜市上选购端午的人络绎不绝。淳朴个性的手工端午饰品备受青睐,摊主多为坐着的老太太,一种是一个小小的地摊:地上三五个浅浅的纸盒里均铺着塑料纸,塑料纸上分别摆放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鸡心状香包,面鱼和彩绳,或者把这些东西直接装在塑料袋里,敞开并压低袋口直接放在浅浅的纸盒上;另一种是在老人坐在那里,面前立个简易的十字形或“干”字形木架,横架上挂满鸡心形项链时,一眼望去,就像个毛笔挂架。如果鸡心形香包用各色布料缝成,大小不一,偶尔可见收口处还有没来得及隐藏好的一处针脚,且项链的链子仅为单根或两根彩线时,那这种鸡心形吊坠及项链定是手工制品无疑了。这样的老太太有时也捎带卖两小堆用单张作业本纸或广告宣传单分装好的长方形薄纸包,一问,是雄黄和香草粉。

端午节饰品精美且多为小巧款式,心灵手巧的老人完全可凭自己手工完成,因为是手工制作的小饰件,因此数量不多,份量也不重,甚至两个鞋盒就能撑起一个摊子。

那些从外地入手端午饰品的年轻人,摆起两米高的木框架,上下横架整齐密集地挂着各式端午,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他们的香包、彩绳、手链等均有统一尺寸,十二属相香包上多镶有金属闪光片,饰品搭配有各色精美的串珠,手链多为金属锁扣,这些都是机器制作。还有年轻人从甘肃西峰地区贩回来一些手工端午饰件,多为家庭小手工作坊产品,特点是加入大量刺绣元素,在荷包上绣花,绣制而成,这种香包精美华丽异常。年轻姑娘更喜欢这种端午饰件的精致华美。

不过,比起这些绣制香包,我更喜欢洛川老太太手工缝制的简单鸡心形荷包及属相香包小动物的稚拙朴实。

洛川老太太在制作手工端午时,往往是远离金属元素的,她们作品数量不多,但物以稀为贵,大多数人似乎更钟情于纯手工饰品,所以这些老太太们有着更大的端午节市场优势。尤其是她们缝制的端午节站立在小孩肩上守护平安的老虎和小娃,是机器运作所无法完成的精妙和传神:普通的花布,绸布或丝绒布缝制的的小娃,头顶神气的抓髻,黑色针线描绘的写意眉目,形态是那样的独特,让人爱不释手,顿时明白什么是大俗即大雅。

进入端午节市场的老年人们准备充分,底气十足。他们凭着自己精心缝制的大小鸡心形香包,色彩各异的艾虎,自己烙的各种面鱼,以及每年端午不敢忘记的雄黄,香草,坦然进入自己平时不敢涉足的夜市,信心十足地和年轻人一搏天下。面对来来往往的人流,他们如同坐镇的将军,一改往日的迟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手中握紧界面显示着收款码的手机,重返年轻时代,坐在那里,也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威风凛凛,热气腾腾,带给人们端午节满满的仪式感。

一位爱笑的银发老太太,推着曾经照看过孙子的婴儿车,像推着一艘希望的帆船,上面搁着一块轻轻的甲板,上面放着四个浅浅的纸盒,里面摆放着自己几个月来精心制作的手工饰品。旁边还立着一个十字形货架,横梁上挂满了鸡心项链,一眼望去像甲板上的彩色风帆。老太太独坐时安静的笑容引人注目,我手机镜头不由得对准了她。老太太特别和气开朗,见我拍她,就站起身走过来问我:“让我看看你把我拍成啥样啦?”我竖起大拇指夸她手艺好,笑容也好看。她凑过头来看完照片,夸我拍的好,还告诉我她85岁啦,让我给她发抖音。

再次看到这些十字形或干字形的货架,我不由得在心底里感叹:是的,我没看错,这正是老太太们的毛笔挂架。缝衣针,彩线,布料和剪刀就是她们这群手工制作者的笔墨纸砚。端午来临时节,她们凭着对自然的记忆、凭着对万物的理解、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随心裁剪,飞针走线,巧妙缝合,在端午节向世人展示着各自所传承的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他们在手工缝制端午饰品时,都是一群真正的文化人。从这一点来说,谁又敢说自己比她们更有文化呢?端午节,一个因祭祀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节日,时代赋予它更广阔的内涵。因为端午节,让这些老年人走进市场,拥有了获得感、得到了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我想,这也不负屈子的本意吧。

作者简介:贺珺,女,笔名穆渔儿,70后,洛川县电教仪器管理站职工。喜欢用点滴文字记录行走的岁月。

标签:

推荐阅读